AI Chat Bot的基本产品抽象
status
category
date
summary
slug
icon
tags
password
AI Chat Bot类产品,总是在围绕这几个产品抽象做产品设计:
  1. Prompt:Prompt是这类产品最根本的交互方式,控制着AI如何处理输入和输出。所有为了提高人类和LLM交互(CUI)效率的产品方案,本质都是在处理Prompt的展示和输入问题。
  1. Bot(GPTs):Bot = LLM + Prompt;Prompt更加原子化,可以在任意Bot中发送,也可以在一次对话的任何时机发送,它在产品架构上几乎和消息在同一层级。而Bot是预先填充好了一些Prompt,这和用户输入的User Prompt不同,Bot预置的我们称之为System Prompt。
  1. 会话历史:和某个Bot聊了一些内容之后,留下的上下文信息。
它们的目的都是提高执行重复任务/长期任务的效率,避免每次执行对应任务都需要花时间调整Prompt。
产品方案
产品抽象
目标场景
Prompt
/
控制AI如何处理输入、如何输出
Prompt Library
不同的User Prompt
频繁输入相同/高度相似的Prompt
Bot
不同的System Prompt
找到和切换不同的预设Prompt
会话历史
Bot + 上下文
接着上下文继续聊
这些不同的产品方案抽象,在用户和场景侧重点上也有不同,最终表现为最高层的产品体验不同(即UI和UX):
  1. 如果一个产品没有Bot平台,如早期的ChatGPT和Monica,用户为了控制AI的输出效果,就需要在发送消息时输入Prompt,比如:帮我把以下文字翻译成日语。当时有不少用户在各个平台自发分享优质Prompt,方便大家保存使用,那为什么AI产品本身没有一个地方帮助大家保存Prompt呢?于是Monica的Prompt Library诞生了,一方面它允许用户保存、修改Prompt,方便下次输入,另一方面它也完成了对Prompt新手的引导和教育,很多用户看到复杂的Prompt才意识到AI的使用场景和能力边界,也让他们写Prompt的能力得到了提高。
  1. 如果一个产品的重点是Bot平台,如Poe,其主要用户路径是和不同Bot聊不同话题,那么其主要产品功能应该是分发Bot,其中包括了探索新Bot和快速找到聊过的Bot。
  1. 如果一个产品的存活依赖于网页或自定义插件侧边栏(生命周期跟随网页),而不是原生插件侧边栏(生命周期跟随浏览器)或者独立的客户端,那么该产品的对话就很容易随着网页或浏览器的关闭而被打断;又或者这个产品的主要用户场景是长期工作,如论文阅读和写作,那么找回之前对话的需求就很强烈,所以有快速打开之前聊天记录的需求。
 
这几个方案没有孰好孰坏,只有各自适应的场景。注意是场景,而不是用户,因为即使是同一个用户,也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使用场景。
定义主要用户和场景,找到哪一个方案是抽象更合理和更通用的,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需要和竞品一起探索。这个过程中,用户在不断理解AI,不断学习如何使用这么多产品,而身处这个行业的每一个产品和每一家公司,也都在过程中提高自己对用户的认知和理解。
这个过程不仅考验产品设计者的敏锐观察力和耐心程度,还很看机遇,因为产品设计和用户习惯是互相影响的,更多时候用户的喜好还随技术进步、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。回顾整个互联网时代,深入影响人们生活的产品,邮箱、搜索引擎、IM、外卖、打车、短视频……无不是在技术成熟之后好几年、恰好有对应成熟的用户群体和商业环境时,才发展壮大。多一分平常心,相信功不唐捐,不要太着急。
最后,产品抽象帮助产品经理更好地定义产品、定义用户人群、规划产品,但并不能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产品。人与人沟通尚且有语言误解,设计者-产品-用户这个沟通过程中,使用的语言是产品设计语言,而用户往往又是沉默的,恐怕这之间的间隙比想象的要大得多。
共勉。
 
 

© 刘口子 2018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