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.12
进步的时候,除了收获成功经验,还需要回顾一下之前为什么没有成功,是历史的局限性还是个人的局限性?
进步的时候,除了收获成功经验,还需要回顾一下之前为什么没有成功,是历史的局限性还是个人的局限性?
对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反思:AB实验做多了,容易为“验证了某个结论”和“积累了某个经验”而自我满足,但这还没有达到实验的目的——增长。
主张表达夸张和情绪过剩,拉高了生活和情绪的基准线。「哈哈」不再能表示好笑,「好看」不再表示真心的赞美。当平台充满了夸张的表达和情绪,简单而真诚的表达就会显得敷衍,真正的丰满情绪反而会逐渐贬值。
面对困难的时候容易下意识地寻求安全感和自我安慰,比如管理者想办法优化效率,执行者努力加班,即使最终没有完成目标,大家也可以说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。毛主席说: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,要看到成绩,要看到光明,要提高我们的勇气。
管理的很大一个目标是让大家持续有正反馈,有了正反馈,大家就更容易聚焦目标。关于正反馈,很大的一个误区是正反馈会激励员工,但这只适用于主动性不强的人。对于本身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人,正反馈会让他们更聚焦目标。
中层管理者向上暴露问题和承认错误很简单,向下推动执行很难。在我们的价值观中,主动提出问题和承认错误又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,而向下Push是在扮演坏人。如果不做坏人,组织就会产生最大的问题,那就是停滞不前,最后慢性死亡。
从微信读书导出来的笔记,做一些删减之后放在这里。第一部讲的是朱元璋。
近两个月面试了不少产品同学,大部分经验不丰富,我又是一面,所以问的问题都比较初级。不过为了提升招聘效率,我总结了三个考察方向,如果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都回答得很好,那大概率不会出错。这三个方向是:目标、手段、逻辑。
找姚明:找产品方向就像在房间里面找姚明。如果大家知道房间里面有一个人很高,但还需要仔细观察和比较才能找到,那么这个人其实没有高得很突出。如果姚明在房间里面,大家一眼就知道是姚明。面对堆积如山的需求,只有像姚明那样显眼的需求,才是该做的需求。
理性和感性几乎每天发生碰撞,二者的优缺点在不同情况下也各不相同,可以由此展开无穷无尽的讨论。但最近有一个感受:理性赢得时间。
最近在做产品的商业化优化,有一个体会:事情是做得完的。想明白这一点之后,焦虑少了很多。一个真理再次被验证:焦虑的反面是具体。无从下手是令人抓狂的,有确定的事情可以做就会让人心安。
讨论开始时,谁更准确并不重要。就像持续迭代的产品,迭代速度越快,自我修正越快,早期的决策正确性越不重要,只要迭代得够快,哪怕出发时全错,最后也能回到正轨。